衣赐履说:王凌任太尉,依然在外掌兵,当然是司马懿的意思。我判断,司马懿可能已经对王凌有所怀疑,但刚刚消灭了曹爽集团,朝中各种关系的整合处理很复杂,故以太尉高位暂时安抚王凌。
八月,孙权罢黜太子孙和,贬为平民,放逐到故鄣县(浙江省安吉县北),同时下诏,命令鲁王孙霸自杀。此外,还赐死、诛杀、流放了一大批高中级干部。
魏国征南将军王昶(时驻新野,河南省新野县)上书说:
孙权流放良臣,嫡子与庶子争权夺利,我们可乘其内部分裂之机进攻吴国。
朝廷同意,派新城郡(湖北省房县)太守、南阳郡(河南省南阳市)人州泰袭击巫县(建平郡郡政府所在县,四川省巫山县)、秭归(湖北省秭归县)。荆州刺史王基发兵夷陵(即西陵,湖北省宜昌市)。王昶发兵江陵(东吴荆州州政府所在县,湖北省江陵县),以竹索做桥,渡河进攻。吴国大将施绩(即朱绩,朱然的儿子),夜里逃入江陵城,王昶想把他引入平地再战,于是先派遣五支人马从大路回撤,又把缴获的各种铠甲、马具等物资丢弃在江陵城周围,然后埋伏一支人马,等待吴军出击。施绩果然中计,率军出城追击,王昶突然杀出,大破吴军,斩杀吴将钟离茂、许旻。
到了公元251年的正月,王基、州泰也都取得胜利,东吴方面投降的有数千人。
巫县、秭归、夷陵、江陵一线都取得战果,王凌认为可以借势行动。恰好去年(公元250年)十一月,孙权“遣军十万,作堂邑涂塘以淹北道”。本年(公元251年),春天,王凌打算以此为借口起事,迎立曹彪,动员大军,于是,上书朝廷,要求讨伐吴国。
朝廷不准
但是,。
衣赐履说:解释一下“遣军十万,作堂邑涂塘以淹北道”是什么意思。堂邑就是现在的南京市六合区,与主城区一江之隔,六合在江北。孙权定都建康,堂邑就是首都的北大门。此处有涂水(即滁河,涂在此处读滁),东吴截涂水,筑涂塘,以水代兵,阻挡魏军。不少人将这段翻译为,“孙权让人挖开涂水,淹了通往北方的道路,以阻隔魏军”,我觉得不妥。应该是孙权修了一个大水塘,或者说是一个人工湖,所谓“涂塘”就是堰滁河水为塘,如果魏军进攻,就挖开水塘去淹他们,这样理解靠谱一点儿。如果仅仅是挖开涂水,淹没向北的道路,老实说,哪里用得到十万人?
另外,此处的“军”,应该不是军队,而主要是民力。
王凌向朝廷请示进攻吴国,实际上是要取得调动兵马、物资的权力。
为什么
此处我们提一个问题:
有了星象的指引,王凌对起兵信心更足,但现实问题也不得不考虑。本来,一切计划都是按照王凌和前兖州刺史令狐愚两支力量来制定的,如今令狐愚突然死了,王凌决定赌一把,联络新任兖州刺史黄华。于是,王凌派将军杨弘前往兖州,把废曹芳、立曹彪的计划全盘托出。
但是,王凌赌错了。
杨弘、黄华
衣赐履说:王凌联络黄华,可能有两个考虑:一是独木难支,需要兖州的支持;二是黄华不是一个安分的的人,早在公元219年、公元220年,就曾经搞过两次叛乱,似乎属于“叛乱易感人群”。
我们的问题是,黄华举报王凌也就罢了,为什么王凌的亲手下也参与举报了呢?
四月,司马懿率领中军,由水路讨伐王凌。动身之前,司马懿先下达赦令,赦免王凌之罪,又写信劝慰王凌,大军紧随其后,突然到达百尺(河南省沈丘县颍水北岸。距寿春直线距离不到二百公里)。王凌得知情况后,知道大势已去,就乘船去见司马懿,派人前往谢罪,送去自己官印和符节、斧钺等。司马懿的军队到达丘头(河南省沈丘县东南),王凌把双手绑在背后,站在水边,司马懿让人给他松了绑。
王凌已得赦免,再加上与司马懿有旧交,也就不再疑惑,径直乘小船想要靠近司马懿。司马懿派人迎上去挡住王凌的船,不让他靠近。王凌对司马懿说:
司马老弟(卿),如果我有罪,你写封信召我回去就是了,我又岂敢不去,何必亲率大军前来!
司马懿说,你岂是一封信就能叫来的人。
王凌说,你欺骗了我!